2018年9月20日,第27届国际高血压学会科学会议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同时,大会重磅发布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指南),引起与会者高度关注。
编者按:2018年9月20日,第27届国际高血压学会科学会议于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同时,大会重磅发布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指南),引起与会者高度关注。新版指南有哪些突出的亮点,对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将带来怎样的改变?本刊第一时间特邀此次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兆苏教授进行了现场解读。
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吴兆苏教授
《国际循环》:作为大会主席,您认为本届ISH年会在中国举行有何重要意义?对中国高血压事业有何深远影响?
吴兆苏教授:国际高血压学会科学会议两年举办一次,国际高血压学会(ISH)成立于1966年,是全世界高血压科研防治的领头学术机构,中国在80年代初期开始与ISH协作进行高血压研究。1987年,我国成立了中国高血压联盟,这是一个与ISH具有紧密联系的国内学术机构。ISH两年一次的科学年会是全世界高血压研究者的盛会,为大家提供交流高血压科研及防治最新进展的平台。中国学者在ISH大会上发言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ISH与中国一直保持非常好的协作关系,中国特别是在药物领域的研究如有关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的SYS-China研究和STONE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也因此奠定了现在以CCB为主的高血压治疗策略的基础。
ISH年会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平台,我们从本世纪初申请ISH科学年会能在中国召开,希望将其影响带到中国。中国是高血压大国,中国的高血压患病率由1958年的5.1%增加至2018年的28%。回顾中国过去60年,虽然经济发展了,但高血压发病不降反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钠盐摄入增多,运动减少,吸烟、饮酒增加和精神压力大等。这次会议在中国召开,有助于我们学习国际上最新高血压防治科研成果,并将其应用至中国未来的高血压防治中,对今后中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中国2030”规划,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防治,而心血管疾病占首位,也是现在第一位死因。心血管疾病的根源在于高血压,若能控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将明显下降。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和中国学者的努力,这次会议对中国未来心血管病防治有重大意义。
《国际循环》:新版中国高血压指南有哪些更新要点?鉴于最新公布的欧洲或美国高血压指南,中国指南有哪些调整?
吴兆苏教授:1999年,中国第一版高血压指南发表,2005年、2010年分别进行了修订,2010年修订后2011年正式发表。第三次指南的修订始于2016年,历经2年的反复讨论、参考国际最新指南最终于今年发布。在此过程中,加拿大、美国、日本等指南不断更新,国际指南不断发表。因为发展很快,有很多新概念,中国也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指南。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原来指南基础上,结合最近5~6年的最新证据进行详细修改。新指南的主要更新内容涉及高血压诊断的标准、危险分层方法、治疗和防治策略等。
高血压诊断非常重要,新指南的推荐与上一版指南相比,在这方面没有太大改变。2017年美国高血压新指南则进行了修改,认为血压高于130/80 mm 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但并未推荐血压超过130/80 mm Hg应服药。若中国采用130/80 mm Hg作为诊断界值,则将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成为高血压患者,而实际上这部分人群的危险性并不大,若将其生活方式调节好,很多人(尤其是精神压力较大的年轻人)的血压可很快降下来,故不一定是高血压。因此,我们既往未采用高血压前期这一名词,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不同,使用高血压前期会给很多人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
新版指南基于相关证据支持,仍将140/90 mm Hg作为一般人群的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水平为130~139 mm Hg/80~89 mm Hg称为血压高值,这符合我国国情。但对血压偏高的人群,新指南强调以非药物治疗为主,美国指南的推荐实际也一样,虽然其将这部分人群诊断为高血压,但并不鼓励开始降压药物治疗,而是推荐先进行危险评估,若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血小板凝聚力增强、不运动等,心血管风险比较高,建议降压药物治疗。另外,新指南的一大亮点是危险分层。既往,我们将高血压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层次,而新指南将130~139 mm Hg/80~89 mm Hg分为一类,为血压偏高者,也对其进行了分层,这有利于高血压的预防。
关于高血压的诊断,虽然,新指南推荐的标准是140/90 mm Hg,但对伴糖尿病、肾脏疾病、心力衰竭及冠心病的患者,可将其血压目标降至130/80 mm Hg,这与国际上的很多标准也相符。此次发布的新指南基本与欧洲指南标准保持一致,均为140/90 mm Hg,欧洲指南同时强调,低于140/90 mm Hg的患者若能耐受还可进一步用药使血压降的更低,目前,我们国家还未这么推荐,仅推荐心力衰竭、肾功能减退等其他疾病风险较高者可降至130/80 mmHg。
新指南强调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改善作为一切治疗的基础。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非常适用,很多人很难实施。例如,戒烟、戒酒,很多人做不到;现在年轻人在竞争环境下精神压力非常大;老年人天天运动,年轻人运动却越来越少,这不是好现象。互联网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很多人网购、订外卖,运动越来越少。
新版指南发布后,要尽快将其传递到基层,使广大基层医生能掌握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治疗策略以及在基层怎么进行更好地处理。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虽然,高血压的患病率在升高,但脑血管病卒中死亡率已出现下降的拐点,这与既往几十年的高血压防治密不可分。若既往未进行防治,现在高血压的患病率可能达到40%,正因经过努力才维持在28%的水平,未来,在我们的努力下,有望将高血压患病率降至20%以下或者更低。相信,再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中国高血压防治可以取得更大成果,对人民的健康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国际循环》:展望未来,结合新发布的中国高血压指南,您认为未来中国高血压工作应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吴兆苏教授:慢性疾病防治需要一个过程,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影响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要取得突破,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回顾既往二十年,高血压治疗在药物方面仍然是五大类降压药物,虽有所进步,但突破性进展很少。
现在,最重要的突破在基层,做好基层高血压防治工作强调三个“主”:第一,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的主战场在基层。第二,高血压的主要患者来源于基层,占30%,而不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全国广大地区80%的高血压患者在非城市地区。第三,防治高血压的主力军是基层医生,因为其面对的高血压患者最多。基层的工作还存在很多欠缺之处,希望未来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基层工作做扎实有助于高血压的控制,因此,要加强对基层的资金投入和人员培训。最近调查显示,基层高血压控制率不足20%,若能将控制率提高至60%~70%,则全国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局面将有很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