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会议开展7年以来,每年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展示了中国介入发展的实力,代表着我国介入治疗水平正逐渐走向世界。CIT是全中国心脏介入医生所向往的学习交流平台,参会者大多是带着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前来,希望得到解决,而在会议中我们能获得很多信息,以深入学习、交流和提高。
CIT会议开展7年以来,每年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展示了中国介入发展的实力,代表着我国介入治疗水平正逐渐走向世界。CIT是全中国心脏介入医生所向往的学习交流平台,参会者大多是带着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前来,希望得到解决,而在会议中我们能获得很多信息,以深入学习、交流和提高。
CIT目前已成为世界介入的交流平台之一,每年都会出台一些基本教程,这些介入教程有的与国际接轨反映介入发展方向,有的与国情结合满足我们中国发展需要。中国每年都有很多全国或区域性的介入会议,相关的介入教程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要。CIT会议的冠脉介入基本和实用教程每年都广受欢迎,这也反映出有很多临床医生想学习介入,掌握其真谛。虽然介入治疗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因为不断有新的人才加入,进行基础教育还是必要的。会议每年都会邀请富有经验的介入专家将经验介绍给大家,解决临床医生的困惑。
那么如何在教程中体现一些新的内容?有些问题其实从介入开始就已经存在,发展了20~30年仍然是这些问题,但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我们所面对的血管病变的处理难度越来越高,对相同的适应证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实际内容。比如,原来有球囊没有支架,后来又有了裸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介入治疗处理的病变也由简单变得复杂,从原来不含血栓的病变到现在含血栓的病变,而且多支病变、弥漫性钙化及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也越来越多。这就对我们介入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术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开始我们只是前向试探着去做,现在可以逆向做。从器械上来讲,原来即使导丝也只有几组,现在出了很多新的器械和新的技术,这些都需要大家去不断学习。另外,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左主干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和分叉病变等比较复杂的病变,参与者也希望通过会议向有经验的医生学习如何处理遇到的问题和发生的并发症。介入治疗学无止境,因为从介入来说,每个患者都是新的课题,同样的技术用于不同的患者可能会发生不同的问题。
尽管每年都会研究同样的课题——如何使治疗成功,如何避免失败,我们还是有一些新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最近特别强调点思维的问题,将这一概念——点思维中的“成点”和“败点”用于介入的基本教育课程是非常好的做法,成功就成功在发光点上,而失败就失败在盲点上。所谓成功就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能够做的事情和适合的事情,失败就是做了不应该做的、不能够做的、或者不适合做的事情。就并发症而言,介入技术本身肯定会有并发症,但对每一例手术来说,并发症并非不可避免。由有经验的技术高超的医生来做可能没有并发症,而如果水平尚有欠缺,就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在不断出现并发症后才积累起经验,损失巨大,是不可取的。缺乏经验的新人会有很多盲点,譬如即使出现并发症也不知道原因,而且可能在出现并发症后还不知道是什么并发症。那么如何才能减少这种因经验不足和盲点较多出现的并发症?每次介入大会的并发症专场参加人员都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大家都遇到过这些问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判断?怎么解决?通过经验丰富的医生对病例的点评来学习,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会议的讲者有很多介入治疗的实践经验,从各方面了解了基层医院和刚开展介入治疗的医院和医生做介入手术中出现的问题,对全国的情况也有一定了解,明确在这个课题范围里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能够做的,哪些是不适合做的。我们希望讲者能够把每个病例失败的盲点和成功的发光点具体梳理出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传达给与会者,这样就能帮助大家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如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时可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失败,该如何避免,这样就相当于带领参会者一同经历讲者介入治疗时的所见所闻,这也是今年基本教程的一个特点。有助于让大家了解某种病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应该怎样去处理,应该避免什么,这也对讲者有很高的要求,不只是要有很多手术经验,还要有从正反两方面梳理提升的能力。